1月24日,《金陵晚报》以《从东北远道而来守护南京宝地,刑事侦查出身的教授爱上文保之后……》对我校薛殿杰教授进行了专访。链接如下:http://m.zijinshan.org/news/958748300912938525 《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此文,链接如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M4MDY3Mw==&mid=2650777911&idx=1&sn=9b2ef559355ad400ef2193ce40ad1f0d&chksm=878d9bd9b0fa12cf357c3f99f426b0a74aa536004b3627578402cb97452517b6d0a1366a50fc&mpshare=1&scene=1&srcid=0218byzLmPKTjvWE2bvbku2N&pass_ticket=Kyvz2Sgjlee%2Biwlud34CDpQNH%2FDXrffTcLvIHH5JZMJr%2FmdN%2BD4CslpkNe%2BModzm#rd
原文如下:
从东北远道而来守护南京宝地,刑事侦查出身的教授爱上文保之后……
每周,他和老伴儿都挂着文保志愿者巡查胸卡,慢悠悠出门,坐8站地铁,去他们的巡查点——李鸿章祠堂和如意里太平天国壁画这两处文保点巡查。
他叫薛殿杰,李鸿章故居是他的巡查点,2016年祠堂内的大殿在修缮过程中,闹了一出乌龙。要不是他及时发现,屋脊差点“莫名”安上“龙头”。
这个风雨烈日中执着于文物的老人,今年67岁,退休前其实是公安院校的教授,刑事侦查出身,一开口就是侦查方方面面生动的案例。但一说起文保,立马转换成“志愿者模式”,无缝对接,对南京各处的遗址遗存侃侃而谈。
薛殿杰及其老伴儿徐子琴
借机来宁去“偷偷”逛遗址,
“相中”遍地文化遗珍
在李鸿章祠堂门口和记者见面时,薛殿杰一开口就是东北话。2002年,他从沈阳来到相隔千里的南京工作,老伴儿徐子琴知道他早就“相中”了这座城市,此前几年有几次以比赛评委的名义来南京,一得空他就自己溜到各个文保单位去看看。
算命的说他“五行缺水”,他信了。“南京的空气比较湿润,舒服。”更重要的是,薛殿杰被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文化气质所吸引。南京“挖着挖着地下就能出来文物”,这样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是他尤为倾心的。
而刑事侦查和文物看似没有一点关系,他怎么会对文化如此感兴趣?他笑起来,“这两块不是毫无联系,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有一门课程,涉及文物犯罪方面。”
一直对文物颇有兴趣的他,来到南京工作以后,常常守在电脑前看电子地图。“他做这个老有劲儿了!”徐子琴笑道,他一旦钻到文物的研究里就十分痴迷。
薛殿杰野外巡查照
从地图上“地毯式”搜寻遗址遗存,再去搜遗址遗存或文物的资料,再找个时间去实地探访,看看现状如何。也有的时候,去了才发现已经被破坏,大失所望,也可惜历史的痕迹又少了一些。
徐子琴也习惯了老伴儿的执着,慢慢也跟着他一起——在冬天带着2升的水壶保暖,在夏天热得汗流浃背。
2014年6月,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成立,薛殿杰成了这个官方组织的第一批志愿者成员。至今,他胸口挂的文保志愿者巡查牌还印着“01”的编号。
屋脊莫名“生出”龙头,
但李鸿章老家也没找到“吻兽”
早在来南京工作之前,他就已经来过李鸿章祠堂,像一个“粉丝”一样,拍了不少照片回去。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些照片也为日后的保护文物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重要的影像依据。
2016年的某一天,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去李鸿章祠堂去巡查。祠堂内留存6座大殿,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维修。但他发现其中的5号大殿的屋脊上多出来一个“龙头”的雕塑,十分显眼。
屋脊西侧人为添加的龙头雕塑
他向施工人员询问,对方表示是按照施工图纸建设的。他再追问设计的依据何在?设计公司只是说,按照李鸿章的身份应该有这么个龙头,但却拿不出客观依据。
“这是在破坏文物啊!”薛殿杰还是禁不住激动起来,“文物修缮就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怎么能凭空加上别的东西。”
建筑屋项正脊两端的“龙头”其实准确来说名为“吻兽”,龙口大开咬住正脊,是建筑屋顶的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明清时期十分流行,这种镇守吉祥的“禽兽”发展开来,渐渐由官家,请上寻常巷陌。
翻修后的屋脊东西两侧添加了龙头雕塑
但薛殿杰查阅、比对过往拍摄的照片,再一次次翻阅查询史料,他发现维修前的大殿和祠堂里的其他5座大殿一样,屋脊上都没有装饰“龙头”雕塑,也没有找到李鸿章祠堂上屋脊上有吻兽的依据。
薛殿杰翻出资料图,李鸿章祠堂主殿的屋脊上没有龙头雕塑
“南京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公众号上也还原了后来的情况。薛殿杰向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曾为南京市文广新局)反映,建议他们对此加以干预。后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文保志愿者等六方参会,多家单位还奔赴到安徽合肥李鸿章原籍祠堂调研,发现当地祠堂的屋脊上也没有龙头雕塑。
也就是说,新的设计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建筑风格。最终,方案得以更改,大殿屋脊按“修旧如旧”的古建筑维修原则恢复了原貌。
整改后的屋脊雕塑
南京现有100多名文保志愿者,
不乏学者、教师、公务员等人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缺口,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一个问题。记者从南京市文保志愿者总队了解到,目前共有经公开招募被遴选吸纳的注册文物保护志愿者100多位,包括学者、教师、学生、公务员、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
以往,报名成为文保志愿者只需要如实填报个人信息之后,志愿者总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员。一般是要求志愿者热心社会公益,掌握一定文保知识,有时间、精力从事志愿服务。
而目前,志愿者总队接下来准备为申请成为文保志愿者增加一场考试,主要是文物保护、修缮的基本常识。这意味着志愿者入门将更加规范,提高门槛,组建更高质量的团队。
志愿者的工作是做什么?据介绍,巡查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南京市共有40处文保单位确定为定人定期巡查对象,承接任务的志愿者每周要去自己的巡查点巡查一次。除此以外,还有自主巡查,是志愿者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志愿巡查。
志愿者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补充,有利于解决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是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宣传作用,让文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二是通过志愿者的巡查活动,主动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处置,有利于文物安全。三是及时发现,制止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固定违法证据,为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提供有力帮助。
以上转自紫金山新闻
紫金山记者 王丽华
“这两块不是毫无联系,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有一门课程,涉及文物犯罪方面。”——志愿者薛殿杰
正如志愿者薛殿杰教授所说,文物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文物犯罪案件频发。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为发案重灾区,世界文化遗产、皇家陵寝、大型古墓葬群屡遭盗扰,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受损。据统计,2013年以来,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犯罪案件达100余起。与此同时,文物犯罪的手段不断升级,呈现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给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法庭内座无虚席,多架照相机、摄像机严阵以待,一名身材瘦小的男子被神情严肃的法警押送上庭——几幅展板还原了辽宁朝阳“11·26”特大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庭审现场的情景。这个人就是号称盗墓界‘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的姚玉忠,辽宁朝阳系列盗掘案的主犯之一。”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遗址为主要遗存,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以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区周边接连发生多起遗址地下文物遭盗掘案件。公安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挂牌督办,朝阳市公安机关历时一年,辗转7省区10市,成功破获该案,打掉文物犯罪团伙1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40名,追缴涉案文物2069件,其中一级文物多达250件。2015年12月31日,朝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宣判,30名被告分别获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追缴被盗文物最多、单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最多的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在1月,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众志成城守护文明——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亮相国家博物馆,这是近年来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展览由“文物屡蒙殇”“向文物犯罪亮剑”“警钟长鸣、共筑钢铁长城”三部分组成,以 14个重点文物犯罪案例贯穿其中,汇集公安机关追缴和考古抢救性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75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165件。
“当前文物安全监管和基层文物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员力量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安全防护设施缺乏、专业技术装备不足等。”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地方文物部门加强基层机构队伍建设,充分保障人员力量,加强安全监管和巡查看护;督促各级行政部门加大文物安全经费投入;继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配备安全防护设施,强化技防措施;推进文物建筑安全专用装备研发应用,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以上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补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