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是用身体去感触自然界的伟大,感触自己人格与意志的升华——阿来 11月11日晚,心有高山,就往上攀——阿来爱国主义作品《攀登者》新书报告会在我校图书馆大报告厅举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座无虚席。报告会由图书馆馆长周爱民主持。 会上,阿来为师生们讲述了《攀登者》这部作品的创作初心和过程。“我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写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我是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登山,那时是我们自古以来首次用科学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山川河流。当时是在国家极其困难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饭都吃不饱,在那样一个情形下,攀登珠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才是激发我本人兴趣的地方……人的意志、国家的力量让这种不可能最后变为可能,彰显了英雄主义精神。”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写作宗旨时,阿来这样说。 这部作品是由真实的史实改编的,书中的两个时间点均有真实历史可依。1960年,中国登山队贡布、王富洲、屈银华3名队员完成世界上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但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一直不被国际承认;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冲击珠峰,共有9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一名女队员潘多。这两段登山历史交错闪回,构成了《攀登者》中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说到书中细节时,阿来说,他自己热爱登山,前辈登山者的事迹他也早有了解,甚至还曾经有机会采访过许多当年的登山者。比如1960年冲击顶峰的4人组,3个人登顶成功,一个人差点上去,4个人阿来都接触过。让阿来感慨的是,“最后一次采访过他们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就走了3个。”阿来还回忆道,跟那些登山者握手时,“经常伸出手,发现对方袖子是空的。”他还提到,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曾经多次失败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点就是,“对珠峰不了解。对地质情况不了解。”《攀登者》是阿来以文学的形式为“攀登者”精神做出的最好诠释。 随后,阿来与在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当被问及当死亡就在一线之间,支撑这些平凡人最终登上顶峰的信念是什么时,阿来回答,“我想,一个是高尚的爱国情怀,一个就是从平凡人变成不平凡人的强烈欲望,爱国心和成就心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他们克服创痛与恐惧。”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阿来,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遥远的温泉》,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山珍三部”《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图书馆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