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前身为2011年成立的刑事科学技术系和司法鉴定中心,2017年合署办公并更名为“刑事科学技术学院”,依托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公安技术”,设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和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形成“一体两翼”的学科专业格局。
一、江苏省重点学科为引领,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安技术专业
学院以服务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为人才培养特色,坚持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打造公安院校三个高地为目标,力争建设成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执法战略需求、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公安技术专业。
公安技术学科面向学科前沿和公安重大需求,传承与创新突破相结合,加强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火灾案件侦查技术和痕迹物证检验技术3个二级学科方向的建设,构建“服务国家需求导向-聚焦内涵发展-服务公安环食药实战”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全面提升教科研团队建设水平、建设优质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发展历程
二、特色鲜明:做优传统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2001年,学院开始举办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专科教育, 2010年开起本科办学,2014年招收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视听技术方向),2019-2022年受海关总署缉私局委托开始面向海关缉私就业定向人才培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坚持科技引领、服务实战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生态执法和动植物鉴定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
1. 深耕厚植,品牌专业建设再续新篇
专业的实战化办学成效获得充分肯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2024年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接续获得品牌专业建设支持。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实战化人才培养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成效
2.内培外引,打造“双师型” 优质师资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含视听技术方向)现有师资36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5人,高级职称占比66.7%;博士9人,硕士23人,研究生占比88.8%;15人具备公安部刑侦局办法的司法鉴定资质,7人获得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质证书。团队教师先后入选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人,获得公安部直属单位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和优秀青年2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 5人、“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青年人才1人;荣立二等功2人;专业带头人援建新疆自治区公安厅实验室建设等工作,获得致信表扬。同时,本专业与南京市公安局等实战部门建立了同城共建、师资共享工作机制,开展实战化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获得的省部级代表性荣誉
本专业现有实验实训中心1个,2012年被纳入“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物证技术教学团队”获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省部级平台和团队
3.双线并举,生态领域特色课程和专业思政建设成效显著
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起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立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森林植物识别技术”2门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刑事图像技术”“毒物毒品的气相色谱质谱定性分析虚拟仿真实验”“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等5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和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野生动物法庭科学”“植物法庭科学”课程团队获得江苏省教学创新竞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4项;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论文3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项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服务生态警务的野生动植物鉴定类特色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


江苏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获奖5项

特色课程获得江苏省教学创新竞赛代表性奖励2项
专业教师主编出版江苏省重点教材《野生动物法庭科学》、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Forest Plants》和特色教材《生物微量物证检验》;国家林草局十三五规划教材《木材鉴定基础》于2024年入选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出版专著《珍贵濒危动物图鉴》《国门上的珍稀动物档案》等书籍。

专业教师主编出版代表性特色教材

专业教师出版的专著
三、优势突出:做强全国首设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
学院于2019年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开始食药环犯罪侦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食药环方向),2021年创设“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3112TK)获得教育部批准,是全国第一个专门培养食药环执法后备人才的本科专业;现为南京警察学院整体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支持专业”。
1.守护生态、保障民生:打造品牌专业建设新范式
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坚持实战引领、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响应公安环食药侦警种“两做”“ 四个进一步”能力提升工程的队伍建设需求,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常见环食药刑事案件犯罪线索发现、现场勘查、案件分析和物证检验鉴定工作的新型警务人才,具有典型“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的“新工科”特色。该专业于202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专业类虚拟教研室,2023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2.0专业,2024年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和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业),办学成效获得广泛认可。


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建设成效
2.战教融合:打造奋发有为的“实战化” 硬核师资
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围绕生态安全、民生安全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师资35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8人,高级职称占比65.7%;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博士24人,占比68.6%;11人具备公安部刑侦局办法的司法鉴定资质,3人获得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资质证书。
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人,公安部“部级津贴”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1人、公安部“优秀教师”1人、公安部“标兵个人”1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青年人才3人,首批公安部科技兴警智库专家1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5人,1人获评校级“教学名师”。学院教师在大型安保、专项工作等中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二等功1项、三等功5项。“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物证技术创新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生态环境教研室”获评公安部教学业绩突出集体。


专业教师代表性省部级荣誉

教师团队代表性奖励
3.夯实专业根基:立体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果丰硕
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通构建了“三维并举、七元互融、局校联动、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学竞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局”教学改革创新生态。
构建服务“新工科”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食品犯罪取证技术”“食品药品环境犯罪执法实务”等9门专业课的教材入选“公安高等教育(本科)统编教材”,主编、参编教师9人次。同时,主编出版江苏省重点教材、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入选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主编出版“公安环食药侦民警实用技术手册3本”,参编《食药环犯罪常见涉案物质与检验标准汇编》《常见涉案植物识别图鉴》《常见涉案动物识别图鉴》;参编“公安环食药侦实务丛书”:《食品药品领域犯罪办案指南》等。

主编出版公安环食药侦民警实用技术手册3本

参编出版“公安环食药侦实务丛书”
实战化、融合性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识别技术”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4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和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食品犯罪取证技术”等课程团队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创新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特等奖”1项;“野生动物法庭科学”“食品犯罪取证技术”入选2024年度“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

2023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2025年“食品犯罪取证技术”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创新竞赛二等奖

专业教师团队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代表性奖励

专业课获得江苏省课程思政典型案例2项
四、省部级平台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研发和服务实战成效显著
刑事科学技术学院现有“南京警院鉴定中心” “公安生态环境检验鉴定实验室”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物证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食品药品犯罪研究中心”“ 公安部环境资源与生物安全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等省部级教科研平台,建设有“自然资源标本馆”1个;年均为实战部门提供司法鉴定、业务咨询2000余起,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国自然资源类案件执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近年来,牵头完成了安徽阜阳20多只老虎死因的调查等重大案事件的调查和鉴定工作。
学院教师承担教、科研项目14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6项,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公安部和国家林草局行业标准项目22项;承担江西省公安厅、深圳市海关缉私局等单位委托业务培训60余期,受训人员5000余人次;受邀为各地食药环总队等实战部门授课80余人次。

代表性省部级科研和实战平台


参与重大案件侦办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